top of page

土地神學 ── 《歸土》與《The Land》的土地神學

Updated: May 21

何建邦 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研究博士生

《歸土》這首歌啟發自舊約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The Land》(中譯:《土地神學》)一書。布氏在書中提出一個華人教會比較少關注的論題(thesis):土地是貫穿整本舊約聖經的核心神學主題。[1]換句話說,舊約聖經是一個關於神子民與土地的故事:以色列從無地到佔領應許之地,到被擄失去土地,再到回歸那已不屬於她的土地。[2]布氏認為,以色列的信仰不能和土地分割。由於土地被置於上帝與以色列的立約關係之中,土地不單單是上帝賜給以色列的禮物,也是以色列實踐對上帝的立約責任的場域。這份責任由妥拉(Torah)來界定,而妥拉主要有三個原則:


  1. 以色列不可在耶和華所賜的土地上造偶像——這提醒以色列耶和華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一些表面上和拜偶像無關的律例其實關乎這原則。例如,由於土地的真正主人是上帝,是上帝交給以色列管理,所以土地是由整個支派集體擁有,世代相傳。故此,申命記第27章明確禁止挪移鄰舍的地界。

  2. 以色列人必須關心和照顧住在他們土地上的弱勢者,包括窮人、孤兒寡婦、寄居者,因為以色列曾經也是弱勢者和寄居者。例如,利未記第23章要求以色列人收割的時候不可割盡莊稼,也不可拾取遺落的莊稼,讓窮人和寄居者得以拾取遺落的莊稼來得到飽足。

  3. 以色列必須在耶和華所賜的土地上守安息日和安息年——這讓地上的受造物得以休息,不致被奴役。例如,利未記第25章制定安息年,規定土地每七年必須停耕一年,讓弱勢社群和地上的走戰得以享用土地的產出作為食物。


布氏認為,由於妥拉和土地的使用緊密相連,以色列(和猶大)的亡國既可以說是因為他們違背妥拉,也可以去說是因為他們管理土地不善。布氏指出,申命記17:14-20限制了以色列王的權力——王不可加添馬匹、多立妃嬪、多積金銀。他的責任是按照妥拉來治國。換言之,王並沒有土地的主權,他只是土地的管理者。可是,以色列(和猶大)的王逐漸變得跟列國的王一樣,將土地視為自己的財產,甚至使用權力侵佔鄰舍的土地。亞哈王侵佔平民拿伯的土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列王記上第21章)。事實上,先知書屢次譴責以色列(和猶大)的領袖和權貴欺壓土地上的弱勢者,而這正正是以色列(和猶大)亡國被擄的原因——上帝收回以色列(和猶大)管理不善的土地。


布氏指出,猶太人被擄回歸後十分著重土地的潔淨,而有三種行為會沾污土地,包括和住在土地上的外族通婚、不守安息日、和欺壓土地上的貧窮人。換言之,猶太人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渴望重新活出妥拉,透過實踐對土地的責任,期望在終末時上帝會轉化和更新這片已不屬於他們的土地。


總括而言,從進入應許之地,到被擄失去土地,再到回歸那已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以色列的信仰和倫理實踐都離不開她所身處的土地。因此,舊約聖經可以說是一個關於神子民與土地的故事。


布氏的書挑戰現代人的土地觀。正如布氏所說,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人面對的危機是無根性(rootlessness):土地不再是人的歸宿,不再是人與上帝同在並實踐倫理責任的「地方」(place),而僅是一個進行商業販賣和自我實踐的「空間」(space)。[3]重讀舊約聖經能給我們一個新的視覺再思自己與土地的關係,而《歸土》這首歌正正就是以布氏提出的視覺來思考土地的作品。


首先,這首歌的兩段正歌表達出現代人所面對的無根性。一方面,土地淪為一種商品,許多人一生營營役役,只為了買「一磚一階一隅」,卻無法在這咫尺之地找到歸宿。另一方面,土地成為了人賺錢的工具,甚至犧牲住在土地上的其他生靈,奪去它們的歸宿。人將土地商品化,不斷的耗用土地,最終帶來無法挽回的生態危機。


面對人的無根性和土地的濫用,這首歌呼籲我們將土地重新置放在上帝和人的立約關係之中。副歌的「地屬主所賜立約鐵證」一句可算是整首歌的主旨。土地並不是人的私有財產,而是上帝讓我們在其上生活並托付給我們管理的。這種對土地的新視野帶來兩種與現代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倫理實踐。頭兩段副歌和舊約的土地倫理彼此呼應。第一段副歌呼籲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讓土地休息,讓它重新成為大自然的生靈的安息之所,而第二段副歌則強調我們對土地上的弱勢者的責任,讓流散和無地之人都能在土地上得享安息。


對筆者來說,最後一段副歌是整首歌的高峰,因為它回應了這首歌的名字——《歸土》。現代人不斷尋找歸宿,我們以為我們窮一生之力所買的咫尺之地是我們的歸宿,但原來我們只是地上的客旅,最終只會回歸塵土。或許,真正的歸宿並不在於擁有土地,而是像布氏所說,在這片土地上與神同行,實踐我們對土地的責任。《歸土》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它不只表達了我們最終要回歸塵土,更表達我們要回歸我們對土地的責任。雖然我們永遠無法擁有土地,但能夠曾經與上帝一起同行在這片土地上,活出我們的立約責任,讓萬物從土地中得享安息,或許就是我們的歸宿。


 

[1] Walter Brueggemann, The Land: Place as Gift, Promise, and Challenge in Biblical Faith, 2nd ed.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02), 3.

[2] Brueggemann, The Land, 12.

[3] Brueggemann, The Land, 4.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