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神學 ── <The Paradox of Love>:以愛情為喻
- TheoMusic HK
- 2 days ago
- 6 min read
李穎婷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助理教授
The Paradox of Love這首歌所演繹的愛或愛情,沒有像粉紅色棉花糖的輕盈、柔軟而甜蜜,當中的音樂與歌詞營造了讓人感到沉鬱、拉扯、充滿張力的氛圍。眼前不似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畫面,而彷彿是在暗黑背景襯托下一道道鮮紅血痕的影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痛。
歌中的張力
為何這首歌帶出了這樣的感覺?其中一個可能是,歌詞中不斷出現帶有矛盾與張力的意象與概念--「相愛與傷害」、「靈與慾」、「心癮與牽引」、「深愛與妒忌」、「身心交戰」、「愛恨纏綿」、「毀滅與犧牲」,反映出創作人突出了「愛」當中的吊詭性,一如其歌名「The Paradox of Love」。當世人對「愛」一般都抱持相當正面的看法,甚至覺得「愛」是一切紛爭衝突的答案時,這首歌提醒了我們,「愛」本身也是包含著各樣的矛盾,「愛情」的現實就更是如此。可以說,這首歌嘗試顛覆對「愛」那種純粹美好的想像,從而直面「愛」當中所蘊含那種看似負面的元素,卻又更深刻地理解何謂「愛」的真貌。
以愛情為喻
創作人表達這首歌的創作意念源於聖經中的雅歌,亦引用了Robert W. Jenson對雅歌的理解,認為當中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類比上帝與神子民之間的愛。事實上,用寓意角度解釋雅歌中的愛情已有很長的傳統,不論猶太人傳統抑或早期教父,很早已將雅歌類比為上主對以色列的救贖歷史,或用以演繹基督與教會之愛。[1]然而,近代亦有學者提出雅歌只是單純描寫男女之情的愛情詩,源於婚禮禮儀的詩歌,它之所以被納入正典,是反映聖經包含對人倫婚姻神聖關係之肯定,[2]故無需過度賦予屬靈的意涵。
不過,費哈洛(Harold Fisch)則從較為文學的角度提出聖經常常以意象來理解神人之間關係的奧秘,如葡萄園與主人、君王與百姓、父與子、主人與奴僕、窰匠與泥土等,其中「丈夫與妻子」的意象是最能表達立約雙方可以擁有真正的對話,甚至近乎真正對等的關係。[3]故此,雅歌中男女間的真誠互動,彼此既渴想又克制、既尋找又等待的各種吊詭性,以及當中所展現愛情需要的對等對話、專一忠誠,正正鮮活地演繹了神人之間關係的多種面向。
或許應否以寓意角度看待雅歌似乎仍有討論空間,但The Paradox of Love這首歌與雅歌之關連則無懸念。除了當中引用了不少與雅歌相關的用語,如「烙印」、「妒忌」、「眾水氾濫不可息滅」,它與雅歌另一相似點是兩者均沒有很明顯的信仰表達,沒有宗教用語,沒有明確提及上帝。[4]換句話說,從表面來看,這首歌與雅歌的確可以被看待為一首描寫男女之間愛情的歌曲。而事實上,我覺得這正是The Paradox of Love這首歌十分值得欣賞的地方,始終維持著隱喻的含蓄。
正因如此,即使創作人本身帶有信仰角度創作此歌,其中所牽涉的雅歌亦帶有寓意的想像,但在解讀這個作品時,我認為較適宜先從文本的呈現入手,避免太快套入既有的神學框架。也就是說,雖知道它是「以愛情為喻」,但也先好好進入「喻體」的細節,就「愛情關係」去理解當中的吊詭與張力,那才能更深切體會「喻體」所指向的「本體」之意涵。這是我在本文解讀這首歌的方向,也是我建議閱讀雅歌的進路。
愛情的吊詭
The Paradox of Love這首歌其中一個重要的意念是愛情的極端情感和悖論,創作人在分享這首歌背後的意念時曾引用過拉賓德拉納特·塔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的詩句 “I would kiss you before I kill you. That way, I would die while kissing you.”反映出這首歌要突顯愛情中激情、犧牲與毀滅矛盾地並存。的確,這首歌點出了愛情中四個吊詭的狀態:相愛與傷害、心癮與牽引、深愛與妒忌、毀滅與犧牲。而這些狀態也幫助我們感受歌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愛人,「我」與「你」之間是怎樣的關係,以及「我」又正面對怎樣的掙扎。
相愛帶來傷害?
人的本能是趨吉避凶、趨福避禍,「受傷」是可免則免之事,奈何偏偏在愛情中,很多人經歷傷害。但想深一層,若不愛對方,對於對方所做一切「無感」,就不會受到傷害,所以「傷害」的確源於愛。而能夠一直「強忍傷害」,雖然有點自虐的感覺,但也同時是深愛的體現,所以「你」是一個極富深情的人,亦因此「相愛與傷害」吊詭地並存。
心癮與牽引的掙扎?
在愛情當中,最難理解往往是雙方明明相愛,但為何其中一方會背叛出軌。面對著深情的「你」,「我」理應感激、感動,有如詩經所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以表達那份對關係地久天長的渴慕,然而,現實是「我」卻另有「心癮」。往往期望自己對一段關係忠誠時,就更突顯內心仍有其他的眷戀,越想「專心」,卻又「分心」。也許這就是人的本相,常處於靈慾身心之間的交戰。然而,這種交戰卻與愛吊詭地並存。因為愛對方,亦感受對方的深愛,才會有這份掙扎。不然,就像那些玩世不恭、用情不專、經已變心的人,大概沒有這份掙扎了。
深愛難免妒忌?
到了副歌,更直接引用了雅歌八章6至7節的表達,而且以激越的音樂突顯兩人之間的深愛,同時突出了「妒忌」在這段關係的位置。的確,雅歌原來的經文也有這個含意,要求對方將自己放在心上如「印記」、帶在臂上如「戳記」,確有一種「宣示主權」的味道,表明這段關係容不下第三者。「愛情如死亡」、「嫉妒如陰間」,也反映出愛情與妒忌是一元兩面。的確,當你深愛一人,就期望對方忠貞,斷絕一切與他人的曖昧,深愛難免妒忌。
毀滅與犧牲的交織?
最後,歌曲中的Bridge帶出「愛與毀滅 犧牲交織在一起」,可以說是對上述三種的吊詭的總結。誠然,「愛與毀滅」這個表達有點暴力,不易消化。但細想,一個深情的人,若面對對方無法抵抗心癮而背叛,他也不可能無動於衷,盛怒之下會有破壞性的行動,所以這種「毀滅」是因愛而存在。然而,即使感到忿怒,但在極深愛的情況下,仍會以犧牲自己來修補關係,甚至包容或成全對方。雖然,毀滅與犧牲看似很有衝突,但對於一個深情的人,卻會吊詭地並存。
由此看來,這首歌的確點出了愛情中的吊詭,因著深愛,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可以並存。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體會自己落入這樣的掙扎與矛盾,甚至是痛苦時,原來我們亦正正經歷著深刻的愛。
那位一直受傷的戀人──上主
當我們深刻領會這首歌中的「愛情」,再進入歌曲所隱喻神與人的關係,可能會更立體。如此,把上主代入歌曲中的「你」,那個極富深情的愛人,面對著這個難耐心癮,總在靈慾交戰中的「我」,是如何帶著嫉妒與毀滅,同時又為愛承擔傷害與犧牲。上主就如那位一直受傷卻又深情的戀人,祂無法不為我們的罪與軟弱而忿恨,但卻又無法放棄與我們的關係,最終只能犧牲自己來修補這段充滿傷痛的關係。假如我們嘗試更深感受這首歌的吊詭,也會更共鳴上主作為受傷戀人的情懷,從而不禁自問,我還要繼續辜負這份受傷的愛嗎?
因此,一首看似非宗教性的歌曲,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從人間的愛情想像上主的愛,就如聖經中的雅歌,也透過互相渴慕的戀人、對忠誠愛情的憧憬,表達出上主對祂子民能忠誠守約的期待。
[1] Duane Garrett, Song of Songs, Lamentations, vol. 23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TX: Word, Incorporated, 2004), 60.
[2] J. P. Fokkelman, Reading Biblical Poetry: An Introductory Guide, trans. Ineke Smit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2001), 190–91.
[3] 費哈洛(Harold Fisch)著,林秀娟譯,《詩裡藏真—聖經文學技巧與詮釋》(香港:漢語聖經,2011),頁155-156。
[4] 雅歌8:6《和合本》翻譯為「耶和華」(יהוה),但原文並沒有明確顯示,只是原文中的一些字母可被理解為「耶和華」的縮寫。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