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教會論 ── 旅途中的教會與《在途中》對話
鄧瑞強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亞伯拉罕的信仰,始於一個旅途,一個離開故鄉、走向異域的旅途。以色列民的救贖經驗,也莫大於一個旅途,一個離開埃及、越過曠野、走向從未踏足過的土地的旅途。我們的信仰人生,其實也是一個旅途,從現在的光景,行經未經驗過的歷史,走向上帝所應許...
Feb 15, 2023


教會論 ── 在基督與聖靈裏的教會
鄧紹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一、引言:我們知道教會是甚麼嗎? 教會是甚麼?恐怕許多基督徒歸信受浸/洗之後又進了教會好多年,還是不很清楚。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其中要處理的一個根本的信仰問題,就是「教會」或「信仰群體」是甚麼。我們可以透過哥林多前...
Feb 12, 2023


哀歌神學 ── 希伯來哀歌神學與現代哀歌《如日無光》
李穗洪博士(中國宣道神學院客座講師;道風山生命事工委員會主席;《古近東文士》聖經考古YouTube頻道作者) 希伯來哀歌包括群體性哀歌和個人性哀歌,而耶利米哀歌就集合二者於一身,第三章屬於個人性哀歌,第五章卻是群體性哀歌,而且兩者的界線有含糊化,例如哀3:1—21:「我是遭...
Jan 18, 2023


哀歌神學 ── 哀歌中矛盾的神觀
高銘謙博士(建道神學院聖經研究部主任) 引言: 五經的盟約神學告訴我們耶和華是一位守約施慈愛的神,祂必會按照盟約的條款(申二十八章)來賞善罰惡,若有以色列民遵守神的命令,神便應許賜下福氣,反之,神便以禍患與災害來報應,所以神是一位人所能掌握的神,藉著盟約的條款,我們明白既然...
Jan 16, 2023


盼望神學 ── 莫特曼的終末神學
陳韋安博士(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 要談論莫特曼的終末神學,在香港較為人熟悉的,可能是他於1964寫成的《盼望神學》(Theologie der Hoffnung)。這是莫特曼早期的神學思想。不過,要認識莫特曼更具系統、更整存的終末論,讀者們不能不認識他後來寫成的《來臨中...
Jun 27, 2022


盼望神學 ── 與《將來臨》對話
郭偉聯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將來臨》的開首,透露著一種宿命論。作者胡天納感歎即或能預知未來,世界仍會重複自己的錯誤,沒辦法改變它的敗壞軌迹。天納提及,他的創作靈感受莫特曼的神學啟發。莫特曼在《來臨中的上帝》(The Coming of...
Jun 24, 2022


寧靜禱文 ── 談尼布爾禱文
葉菁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面對接踵而來的荒謬事情,往往感到無奈、無力。這段簡短的禱文很能與我們的心靈共鳴。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May 17, 2022


寧靜禱文 ── 尼布爾《甯謐禱文》與亂世
郭偉聯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我的中學時代,仍是一個互送書籤而不是e-sticker的「前現代社會」。當時,尼布爾的《甯謐禱文》(Serenity Prayer),常常被印在不同精美設計的書籤上。尼布爾的《甯謐禱文》有多個版本,但內容的大意基...
May 10, 2022


黑夜的意義 ── 十架約翰的心靈黑夜與香港信徒的靈性
陳韋安博士(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 十架約翰(1542-1591)是天主教迦密修道會的修道士,乃是十六世紀神秘主義的代表之一。1726 年被羅馬天主教會封為聖人,1926年被宣布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對香港教會來説,十架約翰最為人熟悉的可...
Apr 4, 202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