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盼望神學 ── 與《將來臨》對話

郭偉聯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將來臨》的開首,透露著一種宿命論。作者胡天納感歎即或能預知未來,世界仍會重複自己的錯誤,沒辦法改變它的敗壞軌迹。天納提及,他的創作靈感受莫特曼的神學啟發。莫特曼在《來臨中的上帝》(The Coming of God)一書中,指出墮落世界的未來觀受制於「歷史的權勢」(The power of history),歷史的權勢則被強權(the mighty)所操控著。強權股掌中的未來觀,乃將他們今天的宰制,延伸至未來。他們的未來只是將今天的「穩定」一直延續下去,以他們的力量實踐他們的鴻圖大計(頁45)。它只是有權者的自我實現和延伸,不斷在複製自己。人活在這種未來中,毫無新意及驚奇可言,也毫無自由與選擇可言。

莫特曼認為這正是基督信仰的救恩盼望應介入的地方——將未來從強權的穩定中救贖過來。但救恩在這裡並不是天堂的飯票,讓人以為自己已安頓,成為權勢的未來的翻版;相反,它是要讓人從強權的壟斷中醒悟過來,提問每件事情的意義,令它們變得開放和不穩定,讓它們擁有真正的未來,真正地對將臨的美善和榮耀開放(Theology of Hope, p. 324)。這也是《將來臨》的領會:「袮將來臨,化作我更新源由,賜盼望化作價值改變岀口,不以終末作停留借口,冷眼旁觀世界荒謬」。

活在救恩的未來,將敏銳終末,這種敏銳是由禱告而來。禱告不是自言自語,也不是自我實現的催眠。禱告讓人向聖靈開放,令人變得儆醒和敏銳,變得謙柔,對上主所成就、超過人所想像的救恩和釋放打開眼界、放開懷抱。這種開放性令我們不需將終末盼望變成自己的善行或理想,我們不用也不能以己力實現上主終末的盼望。救恩的未來是彌賽亞的受苦所成就,祂的受苦和復活帶來真正的盼望,祂與受苦者及弱者同行,並且最終獲勝。因此,信徒也要經歷受苦和持守盼望,才是彌賽亞救恩的生活方式(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p. 287)。但這種生活方式也不是我們憑自己的意志或能力來做到,而是因為活在聖靈中,讓我們彼此成為聖靈裡的團契。聖靈連合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和人與上帝的關係。教會在聖靈裡,透過愛和苦難將自己奉獻給他人並為他人服務,活在聖靈創新的盼望,並且經歷彼此團契的快樂(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p. 65)。因此,活在聖靈中的信徒,他們將領受靈恩,但那不是神祕經驗又或魔化般的能力,而是服侍受苦者的能耐,讓信徒有能力與他們同行。他們在群體生活中,能活出自由、愛與盼望,重尋真正的未來(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295)。


286 views0 comments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