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死神學 ── 死後可再遇見?

Updated: Feb 14, 2022

葉菁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我仲會唔會見得番佢?」不少基督徒經歷未信主的至愛親友離世,可能會提出這個疑問。這是個神學問題(當然也流露對逝世親友的思念)。有關人死後的終極歸宿,粗略而言有兩個回答的進路:分離論與普救論。


  傳統的答案很清楚:上帝既慈愛和公義;世人皆犯了罪,需要基督的救恩。得救是靠著恩典,藉著信心(弗2:8)。基督徒「口裏宣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人中復活,就必得救」(羅10:9 [和修本,下同]),死後最終會進入天堂,永遠與主同在。至於非基督徒,由於未得或拒絕耶穌基督的救恩,死後最終落入地獄,永遠與主隔絕。依此理路,基督徒不會與已離世的未信親友再見。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最終必永遠分離。這是分離論進路的基本框架,具體內容視乎不同神學傳統而有差異。


  基督教會約二千年的歷史中,分離論堪稱主流,但卻不無問題。既然全能全善的上帝「願意人人得救」(提前2:4),「不願一人沉淪」(彼後3:9),為何祂最終竟未能如願?若得救取決於神的揀選(加爾文派的立場),為何祂不揀選所有人?若得救取決於人的抉擇(亞米紐斯派的立場),為何人在有限時間內的決定(至死沒有信主),卻要招致無限的痛苦?分離論還有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我們作為基督徒死後會進入天堂,永恆地與主同在,得享無比的喜樂與平安;然而,我們少不免有未信主的至愛親人、伴侶、好友,而他們死後會落入地獄,與我們永遠分離、永不相見。當然,在天堂與主同在實在好得無比(腓1:23),但只要我們死後仍有愛、仍有情、仍有記憶(難道會喝「孟婆湯」?),便仍會因死後永不相見的至愛親友而無盡思念、遺憾、哀傷。到時我們在天堂中,真的仍可享有無比的喜樂和平安嗎?抑或我們會因為與他們永遠分離而感到無比的痛苦?若身在天堂,卻感到無比痛苦,那還是天堂嗎?這都是分離論難以解答的問題。


  普救論的進路似乎較能回應這些問題。無論何種版本的普救論,皆強調神的慈愛和能力。既然慈愛的上帝「不願一人沉淪,而是人人都來悔改」(彼後3:9),祂必有能力讓所有人最終皆得拯救。若然如此,人人最終都會進入天堂。我們不會與未信的親友永遠分離,而是最終會在天堂再見。


  然而,普救論也有不少問題。若所有人最終都會得救,那麼為何需要口裏承認心裏相信(羅10:9)?傳福音仍然迫切嗎?若人人都會得救,如何防止有人有持無恐,壞事做盡,無懼終末審判?如果那些屠殺異族、殘害人民、摧毀文明、藐視上帝的暴君都不會落地獄,上帝的公義何在?若然幹下泯滅人性暴行的加害者,無需認罪悔改,死後安然進入天堂,那些在天堂的受害者,仍可喜樂地頌讚上帝嗎?


  第三世紀的神學家俄利根 (Origen of Alexandria, 185–253) 所提出「眾生復原」(apokatastasis) 的盼望,或可處理部份問題。俄利根以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8節的 “so that God may be all in all”(呂振中譯本:「叫上帝做萬物中的一切」)解釋這個出自使徒行傳三章21節(和合本譯為「萬物復興」)的希臘文字,認為邪惡最終不再存在,眾生(特別是有理性的活物,包括人類和天使)最終會回復到創造之初的美好狀態,全面與上帝復和,亦即眾生最終皆會得救。然而,這並不是廉價的普救論。俄利根重視神的美善和人的自由。他相信惡人必在地獄受刑罰;他們所受的痛苦源於自己與上帝(美善的泉源)分離。用他的說法,每個罪人點燃自己在地獄的火,而刑罰的長短與其罪相稱。罪人落入地獄取決於自由意志;罪人最終得救也取決於自由意志。地獄的刑罰旨在教育(懲教)、淨化、醫治,最終讓所有罪人自願悔改,以至得救。這個過程可能十分漫長,甚至經過無數世代。然而,藉著基督帶來的醫治,上帝創造和拯救的旨意最終必完全成就。俄利根富有想像力的盼望重視上帝的慈愛和公義。罪人要落地獄,可是地獄並非終身監禁。最大奸大惡的人,最終也會自願悔改、離開地獄。我們未信的親友死後會落地獄,但他們始終會悔改,即我們與他們最終必會在天堂再見。這種普救論並不削弱傳福音的迫切性,因我們不會希望所愛的人在地獄受苦。


  即使分離論的進路,也不完全排除我們與未信親友在天堂再見的可能性。彼得前書三章19節說,基督「藉這靈也曾去向那些在監獄裏的靈傳道」。按某些神學家的解釋,這是指基督受死、埋葬、降至陰間之時,向在陰間的亡靈傳福音。換言之,生前尚未信主,死後也有信主的機會。這個想法或可被重視人的抉擇的亞米紐斯派信徒接受,至於重視神的抉擇的加爾文派信徒,也有可能想像與未信的親友再見,因為神完全有權預定任何人得救,而當事人和其他人死前並不知道。


  以上提及的每一種神學理論、想像,皆不等如絕對真理。神學是有限的人嘗試解釋無限的真理。使徒保羅說:「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認識的有限,到那時就全認識,如同主認識我一樣」(林前13:12)。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的,就是「無論是死,是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權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深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8:38–39)。


延伸閱讀:

Fletcher, Jeannine Hill. “Eschatology.” In Systematic Theology: Roman Catholic Perspectives, eds. Francis Schüssler Fiorenza and John P. Galvin., 621–653. 2nd ed.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2011.

Kelly, J. N. D.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5th ed. London: A&C Black, 1977 = 凱利﹕《早期基督教教義》。康來昌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4。

Placher, William C., ed. Essentials of Christian Theology. Lou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3.

Ramelli, Ilaria. A Larger Hope? Vol. 1: Universal Salvation from Christian Beginnings to Julian of Norwich. Eugene, OR: Cascade Books, 2019.

Strange, Daniel. The Possibility of Salvation among the Unevangelized : An Analysis of Inclusivism in Recent Evangelical Theology.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2.



Related Posts

See All

Yoruml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