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
曲:Wu
詞:Toby,Wu
編:Sum,Wu
同歷同覓同艱辛兌現倒戈相對
懼怕紛爭?害怕傾倒?
在途中 十架痛苦真實 力疲中 害怕看清真實
誰是誰敵誰安穩妥沒法續共鳴
合意同一?獨攬惟一?
在途中 十架痛苦真實 力疲中 害怕看清真實
無奈無力無知間 對立間斷拔河
沒法分清 力竭筋疲
誡命視浮雲 十架孤獨在人群
似是若無懸宕致命
在途中,時空中飄蕩
同歷傷痛被驚恐枷鎖
在途中,脫去四面磚瓦束縛
一起重構救主的身體
靈內透亮去自我, 逃離軟弱與落泊
同到苦難 , 成為靈𥚃的殿
越過界限
無論昨日怎樣
誰決定這將來?
願許 明日教會裡 差異裡共融
惡夢會依舊?
稜角未會低頭
在這循環內裡
從歷練去
堅守這關口
無論教會怎樣
痛失軀殼被掛污名
認清行動𥚃 為要踐行基督
在你臨在處定要追隨基督
明日教會沒有分同一體
在途中
作者的話︰ 胡天納
//
一首為聯cb音樂會去創作的音樂,去反思教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先要大謝cb各導師同教練們的幫忙隔空去完成這歌
「今日cb,明日教會」點樣唔令e句句子淪為口號,我地要思考,最首要了解ge係mug野係教會,這就要由一些問題出發
教會是什麼?
教會是誰?
教會在那裏?
有咩必要條件構成呢?我地第一樣野pop up係咩?崇拜?聖餐?洗禮?
我地身處ge群體係咪一個教會?
系統神學就係回應緊e d問題,去建構原整ge model去解釋整個信仰不同部分的關係與連結
這次的進路係嘗試了解一些系統神學中一些神學家教會論的部分作比較,再抽出一些特質,再思今天我們如何理解教會的責任
首先關於教會在那裏多位神學家包括巴特、莫特曼、潘霍華也認同教會肯定不單係地上的建築物
莫特曼認為教會是一個事件(event)多於一個制度,而這事件作為盼望的記號,教會通過具體的行動實踐宣告、見證和體驗上帝國的臨在
而潘霍華認為教會係基督的身體(基督以教會群體的方式存在),並以回應鄰舍需要的行動來引證自己乃基督的身體的宣告,同時表明耶穌基督的同在,「上帝的道在哪裏發動,教會也在那裏。」
而巴特並不反對教會參與政治和社會相關事情,大前提同樣為不是為賺取自身利益為出發點,而是為能見証上帝。為此,更不應固部自封,只作「身邊」的鄰人,而應看整個世界也是屬上帝的,世界的事也是教會的事,若逃避世界,也等於逃避上帝。當然遇到不懂處理的問題上可以坦承地承認處於無力狀態,但絕不可停下不尋問,因福音是動態的,是活的,要有信念定有其方向。而同樣地因福音是活的我們更不應沉溺於某一種世界觀以致扼殺了福音的流動性,總的來說,就是參與是必須的,亦不用怕對錯,勇於修正批判,重點為如何透過對與錯中引導人有可能透過聖靈接受信仰。
我地作為教會的工作到底係mug?
田立克指出教會無法透過自身的行為去,我地應該成為「通體透明」的群體,我地去作見證係讓人看見上主而唔係停留仰什麼名稱的堂會或組織,再深入所指唔係單停留在批判自身咁淺層,因為亦有可能這種批判會成為擁護傳統的呈現,所以唯有向著通體透明的方向才不是將恩典困在體制內困在建築物當中。
而在途中的概念來源自神學家龔漢思,指出教會基本上是在途中,是一趟朝聖的旅程
亦係其中一種將教會劃分於「事件」而多於「制度」的一種向度。在途中所指的係係時空框架下我地雖然係受處境限制,但亦同時擁有同樣獨特的使命,我地作為教會係不能完全脫離處境性的,正因處境限制著,亦變成只有這時代才能完成才能傳遞的訊息,亦是上帝如何透過歷史去成就的見證
無論在多狹窄的空間中,願我們能同苦同証,成為教會
MV創作的話︰ Sarah Song
「在途中」的一些思考
如果說信仰是一場旅行,我們永遠都在朝聖的途中。
時間不會為了人停留,還一直催著人不停走,
但是在途中,我們應該還有餘裕去思考,主動在呼吸之間尋找間隙。
過去所殘留下來的痕跡和未來尚未發生的事件,也許就像是窗外頻頻閃過的風景。碎片式的影像也許會讓我們對旅程產生懷疑,失去焦點。要清自己身處的環境,然後選擇接受這段經歷不容易。當下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更需要在日常的路線中不斷被喚醒,作為一個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群體的意識,再去行動、實踐。
一輛列車總會有人上有人落。願同行的我們成為彼此旅程中的見證者,並向著終點不斷前進。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