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論 ── 在基督與聖靈裏的教會

鄧紹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一、引言:我們知道教會是甚麼嗎?

教會是甚麼?恐怕許多基督徒歸信受浸/洗之後又進了教會好多年,還是不很清楚。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其中要處理的一個根本的信仰問題,就是「教會」或「信仰群體」是甚麼。我們可以透過哥林多前書的三段經文,看看教會或信徒群體是甚麼。

二、教會乃是在基督裏合一的信仰群體(林前1:10-13)

就林前一章10-13節,我們看見保羅規勸他們「要合一,不可分黨」。要注意的是,保羅表示這不是衪自己的看法,而是出於主耶穌的教導,一章10節就表示了這個含意:「我藉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這裡「說一樣的話」,其意思是彼此在意見上相合,這是一起尋求主耶穌的心意,保羅在腓立比書就這樣講。當然保羅並非否定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而是正因為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要達到各人都認同的意見,就需要一起尋求主耶穌的心意,以衪的心為心。「說一樣的話」是正面的看法。反面的看法就是不可分黨、不可有紛爭、彼此攻擊。

這裏的紛爭是甚麼呢?這裏的紛爭是一種高舉「人」的紛爭。哥林多教會的紛爭,保羅說得很清楚,是一種高舉不同教會領袖的紛爭。我們要注意,這不是保羅、亞波羅、彼得出來互相紛爭,而是許多其他人,他們或許是保羅、亞波羅、彼得的門徒、友好、粉絲,各自聚眾成黨,互相批評,但都高舉各自所崇拜的教會領袖。這種做法,就好像認為教會是某些領袖的,誰有權誰就是教會的頭。這樣,教會就變得是一個權力鬥爭的地方。但教會的頭不是耶穌基督嗎?而耶穌基督是叫人紛爭而不是和好的嗎?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現象上的確不斷出現這種情況,二千年來的教會是這樣,今日仍是這樣。但這又是否聖經所肯定、贊成的呢?這又是否上帝喜悅的?保羅沒有肯定、贊成這種現象。保羅豈不是十分清楚的指出:「基督是分開的嗎?」(v13a)

基督為我們釘十字架,並不是教會領袖為我們釘十字架,基督沒有叫我們彼此分開,彼此繼續為仇。這分開不是一般的分開,而是疏離、互相仇恨,形同陌路、互不關心,只會互相利用。這是人墮落的情況,罪的表現就是這樣子。保羅說,我們是奉基督的名受浸/洗。這表示我們不是奉保羅的名來受浸/洗。其實我們就是因著基督特別是祂的死,所以接受這個浸/洗禮,藉浸/洗禮這個禮儀性行動,具體表明自己接納祂的拯救,悔改回轉,不再與上帝分開,也不再與人分開。在基督裏,而不是在任何的教會領袖裏,不單人與父上帝不再分開,也同時表示在基督裏的弟兄姊妹,是彼此和好的,是一個身體。

因為我們都同屬一個主的身體,所以在守主餐的時候我們就是同領一個餅。這主餐的禮儀是一個行動,表明我們是互為肢體的,但只有在基督裏我們才能成為一體。這「在」基督裏中的「在」,不是空間的「在」,而是關係,是一種密切、親密的關係,像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我們只有恆常與基督保持這種緊密的關係,讓祂引領我們的生命,才不會讓自己的老我或罪性跑出來主宰我們,否則我們就會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雖然是基督徒,但因為沒有讓自己的生命跟基督緊密連繫,讓衪的話語不斷提醒我們、更新我們、轉化我們,所以就會出現紛爭。雖然老我或罪性跑出來主宰我們這種情況,在現實上不時可以看見,但我們也不必因此灰心喪志。為甚麼呢?

一方面我們仍然可以靠著基督和聖靈幫助,改變我們的生命。但這種改變不是一次過的,而是不斷的,需要持久操練。這是成聖的工夫。另一方面,當最終啟示錄所講的新天新地或是天國,完全在地上實現,我們的罪性就會被完全清除,我們就可以全然的更新過來。這也就是說,今日我們的悔改歸信,成為一個信仰的群體,成為教會,成為屬基督的群體,是一個起點,還沒有完全,仍然有一段路要走,保羅在羅馬書中稱這段日子是等候待續的日子,意思就是等候最終完全拯救的日子。這是忍耐、信心和盼望的操練。

信仰群體的出現,教會的建立,在本質上,在根本上,是基督和聖靈的工作。當然也有人的工作在內,但這人的工作若是離開了基督和聖靈,就會出亂子,把教會弄成不再是教會,或至少在現象上不再是上帝心意中的教會。剛才我們提到,在基督裏我們才可以得救,成為一個身體,成為教會。但怎樣才可以在基督裏?這就進到林前12:1-3。

三、如何才可以在基督裏?──被聖靈感動──在聖靈裏(林前12:1-3)

作為罪人,還沒有歸信的時候,我們敬拜許多偶像,就是把上帝以外的一切絕對化,當作上帝來擁抱、把持,這可以是一般人的名、利、愛情、權力,也可以是一些偉大的理念,甚至國家、民族,都可以變成偶像。不過,在這一切之中,其實我們最大的偶像乃是自己,自己要像上帝那樣子,知道一切好操控一切。這是創世記所講的罪的本性。

一個罪人,他如何可以承認耶穌是基督、他的救主?罪人會認為,耶穌只是一個歷史中的人物,祂怎會是拯救主、彌賽亞?因此,保羅說得很清楚:「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這「主」既是歷史、拯救的主,也是創造世界的主,如約翰福音所講的。如果我們都習慣了自己作主,我們怎麼可以把自己的主權交出來,承認有一個比我更偉大的主?何況在歷史中的耶穌,竟然死在公開羞辱的十字架上,這個低下的犯人怎麼可能是我的主?十字架有麼麼能力?十字架哪裏看到拯救?

保羅說,唯有聖靈感動我們,讓我們看見,體會十字架上的耶穌,乃是上帝的捨身的愛,我們才會認耶穌為主。這不是頭腦的認知,而是聖靈的感動、啟示。所以這種知識啟示的知識,來自聖靈。聖靈幫助我們與耶穌相交,從而體會祂的一切作為,乃是上帝具體的愛的表現。所以這種知識不是抽離的知識,不是主體─客體之間的知識,聖靈讓我這個主體和耶穌這個主體相遇,從而在當中體會並承認祂是我們的主。

教會、信仰群體是認耶穌為主的群體。這認是承認,不單口裏承認心裏也承認,是整個人的承認。但這承認是因為聖靈的工作方才可能的。從此,聖經中的耶穌不再是一個紙上的人物、過去的人物,而是主,我們的救主、天地的主宰、是愛我們的主、是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主。

這位主,也是教會、信仰群體中的主。這位主不是建立一個四分五裂家的教會群體,而是彼此相愛、互相合一為教會。當然,各個宗派在實踐或表達這種信仰,可以各自因著文化習慣處境的不同而有所分別,但並不妨礙大家都是在主裏的弟兄姊妹,可以團契、相交,主所要求我們的就只是愛,在基督裡彼此相愛,從這裏我們可以再講到教會、信仰群體主餐的踐行。

四、主餐的提醒:在生活中如主耶穌一般分享生命(林前11:23-26)

保羅為甚麼要在11:23-26講主餐呢?正如先前所講的,哥林多教會分黨,11:17-22也講到,在愛筵之中他們分門結黨,互相炫耀,富有的叫沒有的羞愧,因為他們把美食帶到聚會的地方,又不等候稍後才可以來到的信徒,就自己吃喝了。但是這是愛嗎?這是互相建立嗎?這是合一嗎?正是在這處境下,保羅重新引述主餐來提醒他們,主的餅、主的杯,是表明一體。主的餅是指向祂自己的身體,領餅就是與主成為一體。主的杯是指向祂代表並代替我們承受的審判式死亡,飲杯就表示在基督裡,我們不再需要經歷審判式的死亡,所經歷的只是拯救的死亡或稱義的死亡。因此,主餐就是領受主耶穌的生命而得到拯救,成為祂的身體,被祂帶領,像祂一樣生活。

這裏要注意的是,保羅兩次強調主耶穌所講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v24)、「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v25)。「要如此,為的是記念我」,這「」是生活的實踐,像耶穌基督那樣,付出自己的生命,與人分享,不再活在自我中心的罪性之中。只有如此踐行,才是記念主耶穌。但是為甚麼我們可以這樣「」?為甚麼我們可以像主耶穌那樣付出自己的生命,與人分享?只有一個原因:我們都在基督裏在聖靈裏,分享了耶穌的身體、耶穌的寶血,也就是分享了祂的生命。如果耶穌的生命是分享、愛的生命,那麼我們吃餅喝杯,豈不在生活的層面上也像祂那樣嗎?何況在基督裏,我們都是一體了,我們更應如此。

教會、信仰群體因著在基督裏,同領一塊餅同喝一個杯,而成了主的身體了,那麼這個主的身體豈能四分五裂呢?豈不應該是互相配搭的嗎?這正是林前十二章保羅所講述的,也是為甚麼保羅跟著在十三章要講愛。聖靈最大的恩賜,乃是愛。愛不是出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乃是聖靈在基督裡所賜下的,叫我們可以去跟那些與我們不樣的弟兄姊妹彼此連結、互相建立。教會、信仰群體這樣的恆常踐行或生活,正是向世界所要作的見證。

五、結語

教會、信仰群體的本質不在於制度,雖然有制度、體制,但是根本的地方卻在基督、在聖靈,在愛,離開這一切,我們就把握不到教會的本質了,也會忘記上帝的心意,因為教會乃是新人類的群體,是建立在末後或第二亞當耶穌基督之上的。離開聖道和聖靈,就再沒有教會,再沒有信仰群體了。


977 views0 comments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