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寧靜禱文 ── 尼布爾《甯謐禱文》與亂世

Updated: May 23, 2022

郭偉聯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我的中學時代,仍是一個互送書籤而不是e-sticker的「前現代社會」。當時,尼布爾的《甯謐禱文》(Serenity Prayer),常常被印在不同精美設計的書籤上。尼布爾的《甯謐禱文》有多個版本,但內容的大意基本如下:「上主,給我們甯謐接受那些我們不能改變的,勇敢地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並有智慧分辨兩者。」


這禱文的吸引之處,在於要求自己不要在逆境面前輕言放棄,並在其中發現可改變的地方,進而細心辨識可以改變及不可以改變的,若不能改變,便心境平靜地接受逆境。簡言之,人要盡力改變,不在艱難前怯懦;但在無法改變之時,祈求自己能虛極靜篤,知常不殆。這是一種令人羡慕的大勇大智!


人在非常逆境,憤怒、逃避都是自然的反應。只是,憤怒會混亂我們的決定,令我們恨錯難返,逃避則任由問題繼續爛下去。要轉變逆境,弔詭地首先需要的,不是強求扭轉劣勢,而是一顆平靜的內心!惟有平靜安穩的內心,才能在沒有盼望的日子找出種種微少但重要的工作,並有勇氣嘗試和堅持下去。初期教會的先賢,他們並不能在自己那一代改變羅馬帝國。若有人在第一世紀說,三百年後,羅馬皇帝將會是一個基督徒,人們一定以為說的人要不是瘋了,便是活在夢幻之中。但初期教會基督徒的生活和見證,正正是《甯謐禱文》的實踐——不放棄每一個改變人心的可能,但安然接受飛來的苦難,甚至是殉道的現實。


對基督徒而言,內心的平安與改變世界的不公義不是兩個割裂的對立面,不是要麼遁入空門,要麼焚身以火。基督徒的內心平安,是將軟弱的人重接上主的大能,承認上主才是歷史的主。我的不能不是失敗,是我的存在局限,看不到祂已完成的終局;我是流淚撒種的人,要從承認上主主權的角度,才能堅信自己也可歡呼收割。同樣,因為上主才是真正的主,祂的平安能令我堅強,令我不逃避祂已交給我的責任,令我有勇氣面對狂暴的權勢。最後,惟有我的心歸向上主,從祂平安的意念出發,我才能有真正的屬靈智慧,分辨我的怯懦和憤怒,分辨我當作及不應作的。


今天不少基督徒將內心的屬靈操練與愛世愛人的行動對立起來,《甯謐禱文》正好是一記當頭棒喝。


只是,念頌尼布爾的禱文,必須有著一種深層的靈性渴求。應用的人必須有禱告、向上主權能開放的心;否則,它會成為人的深度自欺。試想,人若不是深度地被上主提醒,而自以為活在上主的旨意中,則從這「祈禱」而得出一切的判斷、行止,其實只是出於自己,卻套上了信仰的旗幟,令我可以毫不臉紅地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為。或許,在六、七十年代,尼布爾所代表的美國基督教的政治立場(例如支持越戰)備受美國年輕基督徒批評,正正告訴我們,這美麗的禱文對我們只能永遠是一種提醒和追求——是一個祈求,而不能是我們「奉上帝之名」合理化自己的「尚方寶劍」。


Related Posts

See All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