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造神學 ── 苦難與生命的塑造──再思「造靈」的勇氣

關啟文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很欣賞浸大校牧處「音樂神學教育平台」的工作,他們其中一首歌叫《靈造谷》,其歌詞相當有意思:


「在痛苦血肉裏面尋恩典…
指教我 就算於這萬劫內能不枉…
不見祢 盡我的每步再被神鑄造 …
被愛觸動過 肉血經歷更深 以愛再創造更多…
靈造谷中求主更新創造」

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都經常問這問題:「為何神不創造一個全無痛苦的世界呢?」但神學家希克(John Hick)提出,這世界非享樂天堂,而是「造靈谷」(Vale of Soul Making),而苦難是用來鍛煉高貴靈魂的工具,而一個高貴的靈魂才是更高的善,而苦難是達成這善的難以避免的代價。這說法初聽起來似乎過分嚴苛,但這是因為現代人已被享樂至上的價值觀洗腦!然而無論從信仰或倫理學角度,享樂主義並不正確,因為人類豐富的道德體驗呈現多種美善,如知識、智慧、美麗、創作、友誼、群體、愛、悲憫、勇敢、忠誠、互助、自由與責任、幽默、成長、犧牲、復和、悔改等等。人決不只是一部追尋快樂的機器,而是有尊嚴、自由、有能力體現各種價值的存有。


設想一個完全沒有苦難的世界,例如這個世界可不斷隨著人類的願望而改變──我們墜落懸崖時可用念力使堅硬的土地變成蛋糕一樣柔軟!又或者我們可在空中浮起來,或神差派天使、阿拉伯飛氈來接著我們。而且當子彈射進人體時,它們都會自動蒸發;毒藥不再會使人中毒;水不會再使人溺斃,如此類推。一個沒有痛苦和苦難的世界真的好嗎?首先,我們在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根本不能預知我們的行動會有甚麼結果,所以也沒有真正自由行動的能力。這也是一個不可能有道德抉擇的世界,因為我們不能選擇去傷害別人(這不可能成功),我們也不能選擇去幫助別人救傷扶危(因為這完全沒有需要)。再者,道德成長和發展的可能性也消失了:因為我們也知道自己不會受到傷害,那勇氣不單沒用,也無從培養──因為只有當我們知道要面對傷害或死亡,仍擇善固執、勉力前行時,這才叫勇氣。同樣道理,沒有困難和煎熬的時刻,堅忍的美德又如何形成和彰顯?我們也不能培養悲天憫人的心腸,因為沒有人需要你憐憫!這樣看來,苦難對造靈的過程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不單個人如此,文明的發展也如是。在一個完全沒有痛苦的世界中,人類的智力、科學和文明也難以發展,因為這些發展的動力往往來自環境的挑戰。「苦難興邦」!


飽經苦難的作家杏林子就明白這道理,她說:「苦難猶如一張濾網,將生命中的雜質一點點濾去,剩下的便是清澄如水!」例如自私、自我中心就是我們生命中的雜質,只有當我們面對痛苦和犧牲時,仍然堅持付出愛,我們才能把自私濾去,剩下一個清澄如水、愛人如己的心靈!在成長過程中,難以面對自己的盲點(如性格的弱點、自卑或自大等)是一大障礙。杏林子又看到:「造物主無意要我們受苦,受苦往往只是一個過程,藉此幫助我們找到自己,認識自己,並且肯定自己。」然後再豐盛地成長。


神並非縱容孩子、感情用事的家長,祂照自己的形象創造我們,目的是我們發揮上主形象,實現多樣崇高價值。然而我們不一定接受痛苦作為鍛鍊的工具,也因此「塑造靈魂」並非一個會自動成功的過程。神給我們機會,但人也要運用自由意志對神作出回應,甘心情願透過苦難慢慢克服自我中心的傾向,學習向善和愛神,與神建立真正的關係。這不是神單方面的創造,也需要透過人的自由抉擇才能實現的,因為人有塑造自身靈魂的能力和使命!


在未來面對苦難時,你是選擇固步自封、生命龜縮,還是把握實現更高價值、生命提昇的機會呢?我們也要謹記,造靈的過程往往是漫長和迂迴的,我們要有信心:上帝已賜給我們超越苦難的能力,縱使途中有一些失敗,這也不是終局,我們仍然有成長、「翻篇」和超越的可能。


讓我們禱告:

「上主啊!

賜我高山,和

攀登的力量。

賜我苦難,和

面對苦難的勇氣。

賜我自由,和

雕琢自己生命的耐力。」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